更新时间:2023-10-25
beplay体育这话我很认同,人生在世,什么都是假的,唯有经验和阅历,才能练就一个人的思想和谈吐。
年轻人的经验和阅历总是难以比上年长者,而对历史的了如指掌可以让你拥有比年长者更透彻的眼光和宽阔的视角来认知世界,进而弥补阅历经验的不足,当然历史的学习也不仅仅为了解现象,透过现象看到的规律会有利于我们理解眼下的世界。园林的世界也是同理,不过园林史只是人类历史的一个小片段,如何学习园林史其实也是个很大的问题(跑点题)
一类是认知记忆型,以案例形式了解各国不同时期园林发展历程与现象的学习,就园林史学园林史某种程度上短期内强记也许能有所收获。但是绝非良策。
二类是融会贯通型,这个就要求学习者在学习园林史的同时了解该国该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变迁以及对园林发展的影响,目前的园林史教材大多侧重于前者的罗列与描述,而后者做到融会贯通的我个人认为陈志华教授的西方造园艺术当属一本了。将社会与园林,文人与园林,宗教与园林…等等结合起来,才能更透彻的看清世界、看清园林。而当你看清了一切,未来就不再未知!
面对同学、面对老师beplay体育、面对领导、面对甲方,你可以比他们的视角更开阔的指出关键问题所在,清晰相关的案例、故事用以作证你的观点或设计,这样久而久之可以建立极好的专业自信!
通晓各国各时期园林发展的起因、经过、结尾会让你更敏感的捕捉当下设计、观点的问题所在!看问题的全面性是一个优秀设计师的基本素养!
当你经历了一个春夏秋冬,你也许不敢说还有下一个春夏秋冬,但是如果经历了一百个,那就是规律!园林亦如此,读园三百,信手拈来!
历史留下的好与坏各有评判,看的越多、研究的越深入、辅以正确的价值观,去伪存真的学科发展就离我们越来越近!
人类产生历史意识的原因在于:历史是现实的前身,现实是历史的延伸。后辈既不可能离开先辈留下的历史遗产,一无所有地去生活和创造,先辈也不可能不给后辈留下一定的遗产,供后辈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启动基金”
本学期读了《中国古典园林史》、《西方造园变迁史》以及《西方园林史——19世纪之前》
园林作为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三者共同作用下的产物,确能体现时代的特征及变迁。同时园林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与诗歌、绘画等其他形式的艺术相辅相成。园林史不但是一部时代变迁史,也是一部艺术发展史,无论是对园林的深入研究还是其他相关方面的探究,或者仅仅是扩充个人的知识储备beplay体育,学好园林史都是益处的。
读完园林史,觉得自己以前逛的那么多园都白逛了,尤其是北京和江南诸园,买票拍照晒图一条龙,更有甚者逛下来都不知道逛的哪个园beplay体育。
在圆明园的废墟上拗造型拍照作乐;颐和园内远远望见了十七孔桥便心满意足迫不及待地折返,连买的手绘地图都没打开过;到花港观鱼看着肥硕的锦鲤想象着味道或许不错;和大明湖的荷花合照发微博“你还记得夏明湖畔的大雨荷吗”旋即离开;城隍庙的小吃不错,豫园?别去了吧假山又不能吃 ……这都是受现代文化快餐的影响,或者说,为此现象推波助澜。
凡事我们总爱追求来龙去脉,读园林史再看中国诸园,从总体上看,从沙丘苑台、上林苑、艮岳到三山五园、苏州&粤中四大名园,可以从中学习掌握整个时代的园林特征发展,甚至从园林特征反推其所属年代;从个体上讲,则能明白圆明园“禹贡九州”的布局意义、对江南园林及西方园林的借鉴模拟;避暑山庄“移天缩地在君怀”的霸气与政治目的;拙政园荷风四面亭、留听阁、远香堂、与谁同坐轩的诗情画意。
以西园史为例吧,西方园林基本是同一时期各种风格的园林并行不悖地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园林、文艺复兴园林、古典主义园林、风景式园林在西方诸国存在的烙印,在19世纪之前,各个国家之间尚且相互影响相互借鉴beplay体育,那么在全球化的今天,园林是否也无国界了?优秀设计的传播甚至只需要一个公众号的推送。
学习园林史,掌握古今中外名园,取其精华运用于自己的设计中,继承与创造、传统与创新的碰撞,岂不精彩?
刚刷了一遍朱建宁老师的西方园林史,收获蹭蹭的。近代园林发展的思维十分成熟,真佩服造园家们的睿智。他们建立起来园林的格局,而我们今天不过是在往里填东西而已。
而且我用亲身经历告诉你跟其他理论科目譬如生态 资源 游憩and so on园林史不要太有趣啊
照本宣科的园林史确实够枯燥,这和初读园林史书感觉是一样的。如果你够有恒心且够热爱生活的话,建议最少读三遍以上。那时你就会发现大脑程序自动写出园林史发展脉络的代码,对于朝代发展的各个时期的经济、政治变迁如何影响了园林风格的演变就信手拈来啦。应用到当下不也如此么,无论行业的发展、鼎盛or衰退,都能从历史中找到可以借鉴的方法,总比自己史无前例的摸索靠谱吧,哇塞想想赚大了。
而且古人不要太有智慧啊,你看看江南私家各个园子的特点它们的造景布局方式beplay体育,再看看勒诺特尔园林的视错觉轴线,大小尺度的经典案例都活生生的摆着呢,不学白不学,不用白不用。:)